会员中心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繁体中文
  • 头部广告
  • 头部广告
  • 头部广告
  • 头部广告
首页考生问答德育管理  
 
吉林电大行政管理专业 社会学概论(2)
来源:本站 点击数:7434次 更新时间:2015/6/1 15:05:34

第九章  社会制度

一、重难点问题辅导

(一)什么是社会制度?

所谓社会制度,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社会需要,在这一的历史和实现条件下形成的社会

关系,以及与此关系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二)什么是社会整合?

所谓社会整合,就是执政党必须尊重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意志,以民主的方式,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同时努力保护弱势群体的基本权利,构建社会均衡发展的格局。

(三)什么是制度化优先?

当社会中某种制度得到人们的认可,顺利推行时,这就表现某种社会规范、某种价值观得到公众认可,在社会中就无往不利,这叫做制度化优先现象。

(四)社会制度的特征有哪些?

社会制度既然是人们社会关系、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由于人们的社会关系与活动是经常变动的,所以这些规范体系也是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实践中逐渐形成,逐渐丰富起来的。社会制度,一般有如下基本特征:

1、普遍性。从人们现在能够看到的社会或能够发掘到的古代人类社会遗迹,已经认识到普遍存在着社会制度。

2、变异性。

3、相对稳定性。社会制度是相对稳定的、规范化的社会结构之一。这种社会结构,也即是一整套的社会系统,它是有关的各种社会系统的运作过程中各种社会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产物。

4、阶级性。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制度不可避免地要打上阶级的烙印。在经济制度中,存在着剥削阶级对被剥削阶级;在政治制度中,存在着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压迫。

(五)社会制度的类型有哪些?

1、本原的社会制度。家庭制度是关于婚姻家庭关系、家庭的性质、结构和家庭成员间权利义务的规定,除了家庭社会制度之外,经济制度也是本原的社会制度。

2、派生的社会制度。人类社会最为普遍的社会制度有五类,即:家庭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宗教制度和教育制度。前两者为本原的社会制度,后三者属于派生的社会制度。

 

(六)社会制度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1、概念系统。是制度长期实践,逐步完善充实的过程中形成的。

2、规则系统。社会制度都包含着一整套活动规则即规范系统,用以规定在这个制度笼罩下的人们之间的社会相互关系以及人们各自的行为模式。

3、组织系统。社会制度的顺利运行,必须有一套为人接受的概念系统、规则系统,还要依靠具有领导有方、成员精干、工作效率高的组织系统,才能发挥这种制度的职能。

4、设备系统。设备系统包括了实用的设备和象征性的设备。

(七)社会制度的功能有哪些?

社会制度既是人们社会关系的规范体系,有事人们行动的准备,它的功能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满足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

2、提供社会化和社会选择机制。

3、对社会起整合作用。社会制度是人们社会关系的规范体系,行为的准则。

4、传递社会文化,促进社会发展。

(八)试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一个社会的制度建设,最好要考虑三方面的因素:

1、建设的目标是否与更大的社会系统目标一致。

2、一个社会里具体制度的建设必须与实际相结合,逐渐完善,不能一劳永逸。

3、制度建设与制度改革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应同步进行。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末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首先在农村破左的思想束缚、建立、推广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其次不断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转变。发展了乡镇企业,吸收了大量剩余劳动力,架起了沟通城乡的桥梁。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供求关系变化。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除了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外,第二个农民的伟大创造性的成就就是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村现代化过程中从土地解放出来的剩余劳动力,为农村致富和更进一步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道路。

 

 

二、练习题

1、构成社会制度有四个方面的要素,即概念系统、规则系统、组织系统    和    设备系统   。

2、社会制度的设备系统包括  一套有形的工具和 一套物质设备。

3、人类社会最为普遍的社会制度有五类:即  家庭制度  、 经济制度 、 政治制度    、    宗教制度 、 教育制度  。

 

 

第十章  社会控制

一、重难点问题辅导

(一)什么是社会控制?

所谓社会控制,是指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相一致的社会过程。社会控制作为社会学的一个专业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罗斯提出来的。

(二)什么是越轨行为?

也称违规行为,是指一个人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社会行为规范,被认为是出格的行为。

(三)什么是犯罪?

是触犯了国家法律,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应该受到法律制裁的行为。

(四)社会控制的功能有哪些?

第一、维护社会秩序。为了社会的稳定,统治者或社会利益代表对某些不能实践行为规范的人们实行控制。

第二、维护正常生活。人们总是希望在有秩序的社会里生活,社会控制是保护社会有序的条件。没有一定强度的社会控制,正常的秩序无法保证,人们平静的生活就不能实现。

第三、促进社会发展。社会的发展形式有二:一种是急剧变化,通过暴力来打破旧社会,创立新社会。另一种是在正常秩序下逐步发展。社会发展的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有时人们在追求自我实现中,不可避免地他人发生矛盾,因而社会控制就会把这种矛盾控制在社会允许的范围内。此外,也不能忽视社会控制的消极作用,因为严厉的社会控制会激化矛盾。

第四、社会控制的反功能。社会控制会对人与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这种消极作用就是社会控制的反功能。

(五)社会控制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社会控制可以分为如下几个类型:

1、统治与制约。统治是建立在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的基础上,统治阶级用强制方式约束被统治阶级的控制方式;制约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约束人们行为的方式。

2、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根据规则形态的不同,可以把社会控制分为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正式控制是使用比较成型、比较正规的规则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非正式是使用不怎么成型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

3、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依据控制力量的直接来源,可以把社会控制分为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如果对越轨行为的直接控制来自行为者之外,即他感觉到外在环境对其行为产生了约束和压力,这种控制是外在控制。例如用法律制裁违法者,用纪律约束违纪者,某人因为畏惧舆论的压力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内在控制对人的行为的直接控制力量来自他本身。通过社会化,如果一个社会成员接受和内化了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规范,不是靠生物性冲动支配行为,能够自觉地实践角色规范,就实现了内在控制。

(六)社会控制的方式。

社会控制的方式有习俗、道德和宗教;政权、法律和纪律;社会舆论和群体意识。

1、习俗的社会控制作用:违背习俗的人常会受到周围大众的嘲笑、攻击和孤立。这种会给人造成极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所以在传统、封闭社区中,习俗的社会控制作用是明显的。良好的习俗是优秀文化传统,有利于社会进步,陈规陋习是落后的观念和行为方式,阻碍社会进步。

2、道德的社会控制作用:道德是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是非、善恶、正义和非正义、正当与不正当进行评价的标准。道德的行为会受到社会的赞扬,不道德行为则会受到谴责。道德是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的。

3、法律的社会控制作用:是由国家的立法机关规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它以国家的形式告诉人们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并靠国家政权控制力量来推行,是最权威、最严厉、最有效的社会控制手段。法律作为社会控制的手段,权威性和有效性在于:第一,它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制定,以国家政权做后盾。第二,具有明显的严肃性。第三,法律具有普遍适用性。

4、社会舆论的社会控制作用:所谓社会舆论是指社会上关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议论和意见,它包含了对此事件的是非曲直之评价。它有现实性强的特点,是集体的产物,经大众传播。社会舆论的作用主要表现为环境压力。但对于那些一意孤行者来说,舆论则不起作用。社会舆论的作用有两个方向:当舆论代表正义时,其作用是积极的,反之则是消极的。

(七)越轨行为的类型。

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对越贵行为进行不同分类。

1、按照越轨行为的性质,可以把越轨行为分为正向越轨行为和负向越轨行为。

2、按照越轨行为的主体特征,可以分为个人越轨和群体越轨。

3、按越轨行为对社会行为规范的破坏类型和程度可分为违反习俗的不从俗行为、违反道德的不道德行为、违纪行为、违反法律法令的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八)论述社会失范论的主要内容,并用改理论解释社会现象

社会失范是指社会失去行为规范而出现的反常状态。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在研究自杀现象时发现,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和原有社会行为规范的失效促使某些人自杀,从而提出社会失范论。

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发展了迪尔凯姆的理论。他同意迪尔凯姆的假设,即认为社会结构缺乏整合会造成极度紧张,从而引发越轨行为。越轨行为是由于社会为人们提出的目标与达成目的的合法手段不配套、不统一造成的。他认为,社会作为一个文化体系为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规定了目标,但是社会在结构的安排上并没有为每一个人提供达到上述目标的合法手段,即社会结构的特征并不一定能为每一个成员都提供条件以达成目标。

在现实生活中,由目标与手段不配套而导致越轨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改革开放以来,富民作为一项改革或文化目标被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然而由于人们所做的努力不同,经济状况的改善总是有差别的。于是就出现一部分地区富起来,有的地区却依然贫困的状况。这是社会在结构安排上的不完善之处。在这种情况下,尚处于相对贫困处境的人出于攀比心理就可能做出短期行为。如对地下资源的掠夺式开采、对国家山林的偷盗砍伐等。这些人靠合法手段不能致富,而靠不合理、不合法的手段获取财富,就是一种越轨行为。再比如,有些人不是靠勤劳致富,而是靠偷税漏税、制贩假冒伪劣牟取高额收入,也是用非制度化手段达到既定目标的例子。

 

二、练习题

1.社会控制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罗斯 提出来的,在他1901年出版的 《社会控制》一书中阐述了这一问题。

2.依据社会控制力量的直接来源,可以把社会控制分为外在控制  和  内在控制     。

3.道德是靠人们的 内心信念  、 社会舆论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

 

 

 

 

 

 

第十一章  社会问题

一、重难点问题辅导

(一)什么是社会问题?

指人文环境失调,影响了广大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和社会进步,需要运用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二)贫穷文化论

指的是穷人之所以长期和世代陷于贫穷,是因为他们拥有特有的文化,即贫穷文化。这种理论认为,当一群人世代受到经济剥夺时,由于对这种剥夺的无能为力,会使他们产生适应这种被剥夺状况的文化,使得穷人能够应付他们所处的恶劣环境。

(三)社会问题产生的一般原因有哪些?

1、人与环境关系的失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失调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原生环境问题,即原来自然界本身存在的因素对人类生存和生产带来不利影响以致威胁,如地震、洪水、台风等;二是次生环境问题即被人类改变了的自然环境反过来对人类造成严重威胁。如环境退化和环境污染问题。

2、社会关系的失调。社会关系失调表现为:群体利益的冲突以致对立、群体间价值观念的冲突、社会结构失调和社会解组。社会解组是社会上原来通行的社会规范、社会制度失效,社会松散、秩序紊乱的现象。社会关系失调造成的社会问题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大规模群体冲突乃至战争,产业机构、职业结构严重失衡,不同社区间利益严重失调,人口结构严重失调等。

(四)当前我国的人口问题有哪些?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人口问题一直是重大社会问题。7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十分重视人口问题,并把控制人口数量,提供人口素质作为我国基本国策,但是,我们今天面临的人口问题仍然十分严峻。

1、人口数量庞大:据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公报,1990年7月1日,我国大陆约11.3368亿人,约占世界总人口的21.3%。我国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人口密度由东往西逐渐降低,分布很不平衡。

2、人口素质低:人口素质既包括人的身体素质,也包括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素质。根据美国人口咨询局编的《1990年世界人口数据表》,我国人口出生预期寿命68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4岁,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74岁,婴儿死亡率37‰,低于世界73‰的水平,高于发达国家和地区16‰的水平。说明我国人民的总体身体健康状况还是好的。然而我国人口中身智残障现象并不令人乐观。据估计,我国有5000万残疾人,至少有1000万儿童有智力和身体上的先天缺陷。

(五)我国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我国人口不但数量多,文化素质不高,而且结构上也存在问题。我国人口问题对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对人民生活的提供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

第一,大量新增人口消耗掉了物质生产的新增部分,也就降低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长期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落后于人口自然增长速度。这样,国民经济的新增部分基本上为新增人口所消耗,不论粮食、肉、蛋,还是住房、医疗。

第二,大量新增人口日后必然会带来严重的就业问题。进入80年代以来,我国每年都有安置1000多万新就业人口。在我国劳动力已十分充裕的情况下,新增人口无疑是一个沉重的压力。

第三,我国人口文化程度低,必将对现代化建设产生不利影响。五分之一的文盲、半文盲,以及新增加的青年文盲人口对我国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农村现代化所造成的不良影响显而易见。

第四,我国老龄群体迅速扩大,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也对经济的发展,对老年人的赡养及人们的家庭生活带来重要影响。老龄问题日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生活问题。

2、解决的具体办法:

(1)是控制人口数量。严格实行计划生育。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对计划生育的认

识,加强管理。

(2)是大力提高人口的文化素质。

(3)是大力发展经济,缓解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之间的矛盾。

(六)我国的就业问题及其解决途径有哪些?

我国就业问题的严重性:1、我国的待业问题严重,近些年我国城乡劳动者的就业方式更加多样化,待业压力明显减弱,待业不再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2、我国面临的就业问题的压力,来自两个方面: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和解决隐性失业问题。

3、解决就业问题的途径:(1)发展生产,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2)广开就业渠道。(3)继续控制人口增长。(4)建立待业、失业保险制度。

(七)论述我国反贫困实践的措施、取得的成果以及在这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

1、我国反贫困实践采取的措施

(1)改革以前的救济策略。我国农村的治贫主要是以社会救济的方式进行的,然而社会救济工作常常只算政治账而不是经济账。过去单纯的生活救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些贫困户生活困难,但救济款用完之后,仍然陷入贫困,形成贫穷的恶性循环。

(2)以社区发展为主体的反贫穷实践。我国的反贫穷主要是农村贫困地区的脱贫问题。国务院明确提出“七五”期间贫困地区发展的基本目标:解决大多数贫困地区人民的温饱问题,使贫困地区初步形成依靠自身力量发展商品经济的能力—自我发展能力,逐步摆脱贫困,走向富裕。这实际是一条社区发展的道路。

2、取得的成就

经过连续数年的艰苦努力,我国农村的贫穷问题正在逐步缓解,贫困人口明显减少,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明显改善。到1988年底,全国被扶持的贫困户中已有60%解决了温饱问题。应该说,我国的反贫穷斗争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3、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反贫困实践中还有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在一段时间内反贫穷只强调经济开发,忽视了社区发展的真正内涵,从而使得反贫穷只是缩小了“贫穷的岛屿”;一些贫穷程度较深的地区和农户还没有得到有效扶持;某些地区的扶贫效果不够稳定等等。

为了尽快使贫困人口走出贫困,提出要打好扶贫攻坚战,并通过发挥基层领导的主导作用,用好扶贫资金等措施,动员全党和全社会力量,如期实现扶贫攻坚目标。在各方面的努力下,我国的扶贫工作一定会取得决定性胜利。

(八)贫穷的类型。

1、绝对贫穷和相对贫穷:贫穷可能是绝对的,也可能是相对的。绝对贫穷是收入不足以维持身体健康所需要支出的状态。相对贫穷是不同家庭、地区相比较而产生的。

2、个案贫穷和集体贫穷:个案贫穷是指一个人、家庭或村庄处于贫穷状态,是它相对于周围人、家庭或村庄的贫穷。集体贫穷是普遍性的贫穷,是某一类社会单位共有的现象。

3、短期贫穷与长期贫穷:短期贫穷是由于临时突发原因造成的。长期贫穷是由于获取收入的最基本要素缺失造成的。

二、练习题

1、社会失调是构成社会的各基本因素  、各组成部分  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社会无法发挥其正常功能的状态。社会失调主要包括社会关系的失调和社会结构的失调    。

 

 

 

 

 

 

 

 

 

 

 

 

 

第十二章  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

一、重难点问题辅导

(一)社会工作

     是指帮助社会生活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解决困难、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和发展自己的功能,以适应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

(二)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依照法律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予以保障的制度。主要是经济上、物质上的保障和帮助,是当社会成员遇到困难时的救援措施。其实质是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来缓解社会问题。1883年起,德国俾斯麦政府迫于工人运动和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等压力,先后颁布了《疾病保险法》、《伤害保险法》等,从而使德国成为最早实行社会保险制度的国家。

(三)社会保障的特点及内容

社会保障作为维护社会成员生命安全及社会安定的手段,具有如下特点:

1、经济保障:社会保障主要是经济上的保障。

2、社会性:社会保障的对象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所有享有此种权力的人,即当这些人遭遇各种不幸时,他都应得到来自国家、社会的经济上的帮助。

3、合法性:近现代的社会保障都是依法进行的。

4、人道主义:人道主义是人们对其同类所抱有的同情、爱护的感情与理性。

社会保障是面向全社会的,其直接对象是在正常的物质生活方面遇到重大威胁的社会成员。其内容包括:

1、社会保险: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在劳动者或全体社会成员因年迈、疾病、伤残或由于其他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从而生活发生困难时,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的一种保障制度。

2、社会救助:是国家和社会向贫困者提供最低水平生活需求的物质援助,并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生存能力的一种社会保障制度。

3、社会福利:社会福利也被纳入社会保障的范围。

(四)简述社会工作的功能有哪些?
1、解决实际困难,保障个人生活。

社会工作首先是针对遇有特殊困难的个人或群体的。这些个人和群体由于自身力量的单薄和社会资源的缺乏,难以靠自己的力量摆脱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就迫切需要外来的帮助。社会工作恰好适应这种需要。社会工作者通过向受助者提供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帮助,可以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保障他们的生活。
    2、挖掘潜能,促进其发展。

社会工作不仅注重通过向有困难的任提供解决其困难,而且注重调动受助对象的内在潜能,促进其发展。社会工作理论认为,发掘受助者的潜能比为其解决一个具体困难更重要,因为后者常常是解决一时的困难,而前者则长时间发挥作用。
    3、发扬互助精神,促进社会整合。

社会工作不仅以向有困难的人提供帮助为己任,而且提倡社会成员之间的互助。实际上,个人、群体遇到困难大多是由于社会关系失调、不同成员和群体相互矛盾和冲突造成的。
    4、化解社会问题,维持社会稳定。

社会工作的基本职能是解决个人、群体和社区遇到的各种问题。虽然社会工作并不能解决所有社会问题,但是它在化解社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方面的作用是明显的。

(五)简述社会工作和社会保障的关系。

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其任务和目的都是帮助有困难的社会成员,特别是那些因失业、疾病、生理缺陷等原因而陷入困难者,以保障他们的正常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但二者也有差异:第一,社会保障表现为一套制度,社会工作则是具体的服务活动。第二,前者是为了社会稳定、社会安全而帮助有困难的人,中心偏于社会;后者则直接为有困难的人服务,维护社会稳定是其的衍生效果。

(六)社会工作的种类有哪些?

社会工作的助人性质及其涉及领域的广泛,决定了社会工作类型的多样化。

依社会工作的方法来分类,社会工作包括以个人或个别家庭为对象的个案工作,以群体的方式开展工作的团体工作和以一群人共同生活的社区为工作对象的社区工作。

依社会工作的对象分类,社会工作又分为老年社会工作、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等。

(七)简述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与改革方向。

特点:第一,城乡社会保障的二元性。我国社会城乡二元结构,表现在社会保障方面则是城乡居民,特别是全民所有制职工享受良好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农村居民所得到的保障很少。第二,城市社会保障的包办性和农村社会保障的自助性。第三,行政推动。第四,社会保障制度实施,社会工作的开展主要是由各级各类国家干部、公职人员担任。其作用是既给人民生活以保障,稳定了社会秩序,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农村保障水平低,城市的社会保障带来社会流动困难,并使一些人滋长了不思进取的工作态度。高福利给国家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城乡差异也给城市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改革方向:第一,改革城市原有的保障制度,扩大保障范围,完善保障项目;完善社会保障的行政管理体系。第二,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第三,发展社区服务。第四,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体系。

(八)不同国家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的社会保障实践。

1、以社会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联邦德国以复兴经济为重点,进一步调整和扩张了社会保障制度,以社会保险为重点,增加了社会救助和社会照顾,从而构成了一个社会安全网。美国、日本、荷兰等国属于实行这种社会保障的国家。

2、福利国家的全民普遍保障

应该和北欧诸国在第二次大战后,实行了以国家为主体的全民普遍保障制度。在凯恩斯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英国工党政府推行福利国家政策。福利国家实行覆盖全民又无所不包的保障政策,保险经费由国家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来组织试试,追求机会平等和收入均等化。

3、前苏联式的就业保障体质

按照列宁的“最好的保险是国家保险”的思路,前苏联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以就业保障为特征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特点是通过安排劳动者就业,实现对他们的保障。这种制度较好地保障了劳动者,特别是国家职工的生活,但也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的压力。中国及东欧一些国家实行的基本上是前苏联模式。

4、储蓄基金制保障

 东南亚及非洲一些国家实行储蓄基金制保障模式。其特点是经费完全由雇主和雇员分担,政府不提供资助,但国家通过制定政策对这笔积累起来的基金给予保值和增值。

二、练习题

1.社会保障的特点有: 经济保障      、 社会性 、 合法性  、 人道主义 。

2.总的来说,    社会保险 是对未来风险的预防;  社会救助    是对现实贫困的救济;社会福利提供的是  福利设施    和    社会服务  。

3. 社会工作的基本职能是 解决个人、 群体和社区  遇到的各种问题。虽然社会工作并不能解决所有社会问题,但是它在化解社会问题、缓和社会矛盾方面的作用是明显的。

 

【刷新页面】【加入收藏】【打印此文】 【关闭窗口】
上一篇:吉林电大行政管理专业 社会学概论(3) 下一篇:吉林电大行政管理专业 社会学概论(1)
 

网友点评
没有点评
参与点评

 用户名:验证码: 看不清楚请点击刷新验证码
 请文明参与讨论,禁止漫骂攻击
联系我们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校长寄语
吉林自考成考网-吉林省成考网 2007-2026 @ All Rights Reserved jlzkck V 3.7.0

吉ICP备19002169号
电子邮件:5169360@qq.com 联系电话:0431-81092718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天骄大厦